【学习时报】引领时代的思想理论体系

  • 2019年07月09日
  • 学习时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引领时代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者按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时报自本期起,以专稿的形式刊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一组文章,供读者参考。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思想是时代之声,伟大的思想回应并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洞察当今时代本质的基础上,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主动引领时代大潮,不仅带领中国社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树立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同时登高望远,拨云见日,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了思想指引。

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人民谋幸福

社会主要矛盾的状况是一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时代变迁最突出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1981年重申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尚处在“未发展起来”的阶段,不仅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经济社会发展大多空白,社会生产能力也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经过近4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社会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依然继续前行,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曾经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正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所讲的,“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进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社会发展阶段出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当然要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把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社会发展阶段的跨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共产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根本的依据。在“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中国社会进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但是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变的初心需要通过变化的发展理念、变化的发展战略来实现。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客观的“硬需求”的全部内容,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等这些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就是升级的期待、升级的呼声。新生的“软需要”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等方面,对公平正义、对共同富裕,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并以此统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更要不忘初心,从大处着眼,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贯穿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全过程。新发展理念通过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对内与对外、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全局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政策基础。我们相信,随着“两步走”战略的渐次展开,到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将梦想成真,人民群众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主要矛盾也将会在新的起点上出现新的转化。

擘画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为民族谋复兴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最强音,尤其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引领时代的历史必然,也是引领时代的实践自觉。因此,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是当代中国“自然的历史过程”。自然历史过程并非没有战略目标,亦非不要战略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遵循。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即将完美收官,中国社会“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作出重大战略调整与战略部署,着手擘画实现全面现代化就成为了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这也是对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坚持与发展。其坚持体现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坚定不移,其发展体现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标准在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自我加压的崇高实践品格。

在现实实践中,这一历史过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高度重合的。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又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体两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要为中华民族找到并走出一条来自自己、属于自己、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真正走向现代化是需要仔细掂量、认真探索的。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线式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东施效颦。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评判。中国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阶段更不能亦步亦趋,步他人后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基于“中国自己的条件”,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后来居上的中国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历史进程。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决心,也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现代化,不论是科技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还是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究其根本是文明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在新的时代的发扬与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越来越表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正是一条文明发展的新道路。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炒作“修昔底德陷阱”,固然有遏制中国“强起来”的意图,但也确实是基于他们一种真实的恐惧。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强国必然伴随着掠夺与战争,强国的形态就是“强权”与“霸权”。其实,中国现代化道路是把世界作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构建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文明的熏习、中国人民的创造,让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了与此前西方社会现代化模式全然不同的和平基因与共赢品格。中国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中国之治”“中国奇迹”告诉世界,人类社会不要也不能局限于社会发展方式的“唯一解”,别样的选择同样具有现实性,甚至更精彩、更有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

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今天的人类社会又处在一个风险重重、问题多多、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热点愈发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这四大赤字更加紧迫地摆在全人类面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历史底蕴,抱守“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文化精神,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仁不让担在了肩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作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让所有人荣辱与共,不论大国小国,不论发达还是欠发达,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让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成真。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世界大同绘制了蓝图,标注了高度;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去经济全球化、反经济全球化的动作频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举起了捍卫推动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也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实现。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各种国际场合倡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更通过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建自由贸易区、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举措,事实上建构起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新样态,一种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朝着更加真实客观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现实的方向发展,朝着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愿与利益的方向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

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方案”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制度体制模式,也不主张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而是一种新世界观、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道路设计与制度建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一带一路”的百花园、顺风车,再到文明多样性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及全球治理体制的“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等等。当这些理念越来越为世界所接纳、所认同、所践履时,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执笔人辛鸣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

  • 经济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召开学习研讨会议

    5月19日,经济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在关天会议室召开学习研讨会议。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出席,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成员参加会议,学院党委书记王森主持会议。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和《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学习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部分章节;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学院班子成员分别围绕学习内容,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发言。 郭武军强调,要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实现学习全覆盖,抓好年轻干部作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一体推进学查改,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结合起来,找准找实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推动学习教育和集中整治工作见行见效。要深化宣传引导,做好调查研究,把学习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凝聚学院高质量发展合力。 王森表示,要全面落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主要任务,带头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进一步服务凝聚师生,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 (供稿:经济学院 撰稿:段蓓蕾 审核:王森)

    2025-05-20
  • 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调研学习暨实习生实训检查工作

    5月15日,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前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研究生实训调研工作,并看望慰问实训研究生。“两高”及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调研过程中院长倪楠分别向“两高”相关领导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中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在本科生实习、研究生实训环节开展的以“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法治信仰、训练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致知力行 深耕计划”。 “两高”相关负责同志对学院一行表示欢迎,并向学院反馈了2023级研究生徐洁茹和张雨薇同学的实训情况,对两位同学的工作表现予以充分的肯定,也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实训机会,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认识,更好理解和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努力在短暂的实训经历中有更多收获。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撰稿:魏静 审核:倪楠)

    2025-05-20
  • 商学院各党支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研讨交流

    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近日,商学院各党支部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参会指导。 各支部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学习学校文件制度。通过观看视频、通报教育系统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师德失范警示教育。同时,各支部党员聚焦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党性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等内容,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交流研讨。 通过学习交流,各支部党员进一步强化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增强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严守纪律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在组织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师生等工作中担当作为,以实干实绩为校院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供稿:商学院 撰稿:刘政 审核:李晓宁)

    2025-05-19